模组化手机 5.5吋Moto Z与Z Play开箱效能实测
2020-07-18
Moto 在 2016 年底重返台湾市场,重磅推出独特模组化设计的 Moto Z 与 Z Play 双机。从外型来看,这两款手机外观几乎一致,同样配备 5.5 吋萤幕,支援 4G + 3G 双卡双待、NFC、TurboPower 快充,也可对应结合 Moto Mods 模组化配件;但其实 Moto Z 与 Z Play 在设计上还是拥有不少差异。Moto Z 强调超薄机身,裸机厚度只有 5.19mm,重量仅 136g,但也因为轻薄机身,才以 USB Type-C 取代 3.5mm 耳机插孔。至于 Moto Z Play 机身边框较宽,较有科技感,内置 3,510mAh 电池,可延长用户使用时间。本篇我们将深入介绍 Moto Z 与 Z Play 的外型、效能表现。

【Moto Z、Z Play 重点规格】
产品名称Moto ZMoto Z Play系统Android 6.0.1Android 6.0.1双卡双待4G LTE + WCDMA4G LTE + WCDMA尺寸 / 重量155.3 x 75.3 x 5.19mm / 136g156.4 x 76.4 x 6.99mm / 165g萤幕5.5 吋 2K AMOLED 萤幕5.5 吋 Full HD Super AMOLED 萤幕处理器Qualcomm Snapdragon 820 四核心Qualcomm Snapdragon 625 八核心RAM / ROM4GB RAM / 64GB ROM3GB RAM / 32GB ROM主镜头1,300 万画素、F1.8 光圈、双 LED 补光灯1,600 万画素、F2.0 光圈、双 LED 补光灯前镜头500 万、F2.2 光圈、LED 补光灯500 万、F2.2 光圈、LED 补光灯电池2,600mAh、支援 TurboPower 快充3,510mAh、支援 TurboPower 快充特色功能薄型机身、Moto Mods 模组化设计Moto Mods 模组化设计、独立三卡槽
【Moto Z、Z Play 外型介绍】

Moto Z(左)与 Z Play(右)外观设计大致相同,尺寸也相近,同样 5.5 吋萤幕,前者配置 AMOLED 萤幕,拥有 2K Quad HD 超高解析度;后者採用 Super AMOLED 萤幕,具备 1080P Full HD 解析度。

Moto Z(左)拥有 1,300 万画素前镜头,Z Play(右) 前镜头则是 1,600 万画素,都有前置单颗 LED 补光灯;一旁还有听筒与感应器,听筒同时也是扬声器。

Moto Z 在距离 20 公分处实测瞬间最大音量,测得 68.4dB。

Moto Z Play 在距离 20 公分处实测瞬间最大音量,测得 71.3dB,表现更好。

Moto Z(上)与 Z Play(下)採用虚拟功能按键;萤幕下方可看到方形指纹辨识器,开启指纹辨识功能的状况下,无须先唤醒萤幕,即可轻触唤醒同时解锁手机。两款手机在辨识器左右两侧分别配置一组感应器,用来进行体感应用;另外,Z 在萤幕下方还有两个麦克风收音孔,Z Play 则只有一个麦克风。

Moto Z(上)与 Z Play(下)金属边框採用雾面处理,并于上下两边各有一道绝缘条,机身顶部同时看到卡槽与麦克风收音孔。从侧边可看出 Z 的轻薄感,Z Play 则有钻石切边。

Moto Z(左)与 Z Play(右)支援 4G + 3G 双卡双待、microSD 记忆卡扩充,前者是为三选二卡槽,后者则是能够同时放置 2 张 SIM 卡与 1 张 microSD 卡。此外,适用台湾 LTE 全频段、NFC。

Moto Z(上)与 Z Play(下)的音量键与电源键都设计在机身右侧。

Moto Z(上)边框採用航太铝合金及不鏽钢材质,Z Play(下)则为铝合金外框。

Moto Z(左)与 Z Play(右)配置 USB Type-C 连接埠,但前者移除 3.5mm 耳机孔,必须透过传输埠插耳机;后者的耳机孔置于机身底部。

Moto Z(左)与 Z Play(右)机身都覆盖康宁大猩猩玻璃,但背部设计略有不同,前者为三段式设计,后者直接使用一体成形的玻璃面板。同时在机身背部下方配置麦克风收音孔,并分别内建 2,600mAh / 3,510mAh 电池,支援 TurboPower 快充技术。

Moto Z(上)配置 F1.8 光圈、1,300 万画素主相机,支援 OIS 光学防手震与雷射自动对焦;Z Play(下)则採用 F2.0 光圈、1,600 万画素主相机,支援 PDAF 相位对焦 + 雷射对焦技术。两款手机的镜头都比机身还凸出,且皆配备双色温 LED 补光灯。

Moto Z(上)与 Z Play(下)最大特色在于採用模组化设计,以磁吸的方式能够轻送替换 Moto Mods 模组化配件,透过 16 个金属接点,能扩展使用情境。目前 Moto 推出的 Mods 模组化配件共有 JBL SoundBoost 喇叭模组、Haaselblad True Zoom 哈苏相机模组、Insta-Share Projector 投影机模组、 Incipio offGRID 电源模组等款式,Z 与 Z Play 还能共用。

Moto Z(左)与 Z Play(右)为了保护机身背部金属接点与镜头,盒装内特别提供磁吸式木质背盖,可增添滑顺、温润手感。

Moto Z 盒装内容物包括手机保护框、保护背盖、音源转接线、USB 传输线、退卡针、耳机固定线、耳机、变压器与使用说明。


Moto Z 装上盒装所附的手机保护框,其边缘比萤幕还要凸出,能让萤幕不容易因放置在桌面上而磨损。


建议用户使用 Moto Z 时,除了保护框,也将保护背盖装上,让主相机镜头不会凸出。

Moto Z 内附音源转接线,透过音源转接线才能使用盒装所附的耳机。

Moto Z Play 盒装内容物包括使用说明、保护背盖、耳机、退卡针、变压器与传输线。
【Moto Z、Z Play 效能实测】
Moto Z
台版 Moto Z 内部型号为 XT1650-03,採用 Android 6.0.1 Marshmallow 作业系统,支援最大 10 触控。

Moto Z 内建 Qualcomm Snapdragon 820, 1.8GHz 四核心处理器、Adreno 530 GPU。

Moto Z 重置后还有 52.09GB 内存空间可以使用,静置一段时间还有 2GB RAM 能够运行软体。

Moto Z 使用安兔兔软体 v6.2.6 进行跑分测试,获得 132,910 分。

Moto Z 使用安兔兔硬体测试 v2.5 软体进行电量测试,起初温度为 31.5 度。运行 1 小时后,电量还有 82%,温度爬升到 36.5 度。运行 4 小时结束测试,获得 6,947 分,温度维持在 36.5 度。

Moto Z 在 GeekBench 4 软体 v4.0.3 中,单核成绩 1,465 分,多核分数则为 3,998 分。透过 3DMark 软体 v1.6.3428 测试 Ice Storm、Ice Storm Extreme、Ice Storm Unlimited、Sling Shot 与 Sling Shot Extreme 项目,分别获得 14,347、14,053、25,868、3,084 与 2,240 分。




Moto Z Play 透过 GFXBench v4.0.13 软体测试分数一览。
Moto Z Play 
台版 Moto Z Play 内部型号为 XT1635-02,採用 Android 6.0.1 Marshmallow 作业系统,支援最大 10 触控。

Moto Z Play 内建 Qualcomm Snapdragon 625, 2GHz 八核心处理器、Adreno 506 GPU。

Moto Z Play 重置后还有 23.069GB 内存空间可以使用,静置一段时间还有 1.8GB RAM 能够运行软体。

Moto Z Play 使用安兔兔软体 v6.2.6 进行跑分测试,获得 64,119 分。

Moto Z Play 使用安兔兔硬体测试 v2.5 软体进行电量测试,起初温度为 20.7 度。运行 1 小时后,电量还有 95%,温度爬升到 23.7 度。运行 7 小时 17 分结束测试,获得 12,416 分,温度攀升至 33.5 度。

Moto Z Play 在 GeekBench 4 软体 v4.0.3 中,单核成绩 801 分,多核分数则为 2,638 分。透过 3DMark 软体 v1.6.3428 测试 Ice Storm、Ice Storm Extreme、Ice Storm Unlimited、Sling Shot 与 Sling Shot Extreme 项目,分别获得 12,542、8,021、14,003、857 与 474 分。




Moto Z Play 透过 GFXBench v4.0.13 软体测试分数一览。
【Moto Z、Z Play 详细评分】
◎ 外型:
8.5 /
8.5 /
10 分
点评:Moto Z 整体机身轻薄,很难想像配备 5.5 吋大萤幕,即使加上保护背盖、保护框,也很轻盈;Moto Z Play 相对前者厚重一些,但还在单手能轻鬆拿取的範围内,且比前者多了 3.5mm 耳机孔,能同时插入 2 张 SIM 卡与 1 张记忆卡。Moto Z 改用 USB Type-C 传输埠插耳机,但盒装却是内附赠 3.5mm 规格的耳机,虽然还有提供转接线,但感觉有些多余。模组化设计可增加使用体验,但也让机身背部与边框衔接处略有落差,主镜头也比机身还凸出,建议用户若不使用模组配件时,必须将背盖放上,提供手感与保护力。
◎ 效能:
8.5 /
8 /
10 分
点评:採用高通骁龙 820 处理器的 Moto Z,在效能表现上拥有达一定旗舰水準;其薄型化机身设计,让用户在操作时能感受到机身温度,但不会太热,且很快就散去。Moto Z Play 整体效能表现较无特别突出部分,在续航力测试的获得相当高的分数,且机身温度相当稳定,最多 30 度出头。两款产品所内建的 RAM 与 ROM 足够基本使用,也都能再透过记忆卡扩充。
上一篇:模组化引擎强力后援,VW集团新20LTDI4V柴油涡轮引擎扩大应用
下一篇:模组化手机PUZZLEPHONE 旧CPU还可组电脑